阳明先生是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代表。所以本体上应该从儒家的思想根源去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基本是通过“六经”来阐述的,“乐”经已亡失,宋以后提出“四书五经”,阳明先生的思想基础也是从这里面生出来的。《论语》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忠恕之道”,这可称为“立身之本”。《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可称之为“修身之本”。《大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可称之为“齐治之本”。而《孟子》则以“仁”为核心。四书可称得上儒家总体思想的代表,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哲学基础还是要从“五经”去探究,其中“易经”可称得上是最纯粹系统的儒家哲学理论。阳明先生的“心”“本体”是对“格物致知”理论发展到瓶颈期的一种纠偏。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用“天道、性、明明德、止于至善”来对应(个人浅见)。“本体”之说是阳明先生直达“天人合一”(也可说“知行合一”)的途径,应时变化,换汤不换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华文明之初已经确定,后世只是在这个框架内推陈出新而已。人生短短几十年,能修到这个境界的,两千多年来也就几个人而已。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思想,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知道无他,求放心而已。意思是说,人生所有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把丢掉的本心找回来,找回本心,就能行善,就能实现道德的自足和圆满,找不回来,就只能仅仅是具有食色的本能,而只有这种本能,孟子把这种人叫做自暴自弃的人,甚至是骂作禽兽!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都有个本心和本体,这个本心就是人的良知和良心。这种本体,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有的,可以说良心天赋。孟子说人有了这种本心,就能自然而然地行善,而不是被别人驱动去被动地行善。这是一种超越了功利的状态。用孟子的话说,是仁义行,而不是行仁义。
孟子说人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以此论证道德的根据在人心。
孟子的性善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形成了心学的一路,这一路到了宋代的陆九渊,心学思想被系统地完善了。而到了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思想走上巅峰,而王阳明也成为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三十七岁时,他在贵州龙场顿悟: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这叫“吾性自足”。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王阳明主张复本体,意思是回到人的本体,重新审视求索发明自己的本心,让心的声音更加清晰,让自己的良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王阳明说:心“只是一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这就是心外无物的思想。我是我个人的主宰,我的心是世界的主宰,因为人心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我只要听从自己内心的道德命令就可以了。这就像是孟子所说的那样,“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所以说,复本体的本体,其实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和良心。复本体就是回到内心,听从自己的道德命令!
万不可拘泥于言词文义,本体即是本来之体,是经过格物的功夫煅炼过后所自然流露出来的光明见地,也就是“良知”之貌。
减得一分人欲,则可复得一分“良知”,当日所做的功夫,当日即可见效,这就是心学提倡实践的重要原因,与“务名”相反。
当格物功夫纯熟精明后,所呈现出来的“良知”通体莹透,无物所滞,有如行云流水,遇事自化。
有别于禅门的“自性”,并非不思善恶,不辨善恶,而是依“天理”行“天道”,造福社会,还利于民。
“无善无恶性之本”。四句教第一句。也就是说正常婴儿出生刹那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成长的出发点。就是本身。当一切都是空的时候,就要生存,就要受教育,就要成长……而要成长环境很重要。如果我们在成长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辨别力,在这个时候返回本身,那么重新出发后,会走什么路呢?就是由那个辨别力决定。人的一生有多次机会返回本身。一次高考后,一次职场挫折时,一次家庭分化时。一次组建家庭时,一次大病初愈时……都会有机会回到本身。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rbw.com/post/3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