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核心训练 > 正文

核心字训练,核心汉字

  1. 练习书法时都讲究腕力之说,到底如何练习腕力、如何运用腕力?

练习书法时都讲究腕力之说,到底如何练习腕力、如何运用腕力?

谢谢邀请,练习腕力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笔锋入纸及运行的力度,以增强线条的质感,而书法级别的高低就该以此为标准所以腕力的练习需具备以下几点,一要有恒心悬腕,不怕写得差,不怕腰酸疼。二要养成站书的习惯,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桌椅纸接触,可能需要很久,也可能是大半年,才可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书法运笔是用指力还腕力就这个问题下面详细说一下,“骨”因“力”而存在,所以,尚骨必然重视笔力。笔力的来源有直观的,更有非直观的。就直观的运笔来说,是用指力、腕力还是全身之力,书家各有见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为运笔使力确定了准则,被后代书家捧为圭臬。然而,这“尽一身之力”在历代的仰止膜拜之下,给学人有益引导同时,因为注解的偏颇和极端,也带来了深刻的灾难。

有益的方面是,历代书家把“尽一身之力”层层分解至肘力、腕力、指力,甚至有写何种笔画用何种力的详解。比如,唐人在论述运指时说:“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发展到清代,以包世臣“五指齐力”影响最大,他写诗言:“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如此详细的注解,却适得其反,让人迷失在细微末节之中不知所措。这种细而全的书论,看似在讲方法,又无不与神秘相伴,令人将信将疑,欲罢不能。所带来的灾难是把运笔使用的力,与书法内容的笔力混淆,让世人误解了书法“力感”真正来源。启功先生是清醒的,他说: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的……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硬,而写不出美感的“力感”。所以,他说:怎么拿笔都行,但要全身放松。那么,如果全身放松了,又如何尽全身之力?思至此,涉及了用笔的核心。就一句话:用笔之力,不在于力。此语源于唐林韫《拨镫序》。宋米芾《海岳名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主张笔力绝不是靠“用力捉笔”获得的,“无刻意故作乃佳”。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必须上溯至书法的内核“意”。“骨力”和“力感”一样,都是书法“意”的一部分,不在于力,不是不使用力量,而是用“意”牵引和支配力,让力自然的随运笔动作流泻出来,“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朱和羹语)。所以,运笔使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力、腕力、肘力、全身之力的纠结上,要更多的体会“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理解“力”与“意”的融合,如此,才能迈入书法之门,达到“惟力大而运笔益轻灵”的境界。

核心字训练,核心汉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腕力在书写方法中,一般著名作者不会直接告诉你,只是会讲些功夫在字外,鋻钉截铁式等加快腕的力和灵活性。以老愚之见痛快的告诉你,利用健身珠端转着走出去,当然是重点好,当能使6一8斤铁球不换手走N里,持续五年、必见收获。我是50年前见一老人走路摔一铁棍后才悟到,试试看吧,不会让你失望的!

中国的古人对于执笔姿势的追求已经到了痴迷的境地。我们随便翻看每一个书法家的书法理论,几乎罕有书法家不谈腕力、执笔等相关知识的。比如苏轼曾经就这个问题做如下描述:

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核心字训练,核心汉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欧阳询则是另外一种态度:

(执笔)急捉短搦。

并且我们考察这两位书法家的书法就可以看到,他们在书法执笔姿势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书法风格。

核心字训练,核心汉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目前通行的五字执笔法,实际上是指法和腕法并重发展的一个执笔法,也是目前我们最为合理的一个执笔方式。对于这个执笔方式来说,要想调整腕的挥运,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枕腕、悬腕、枕肘、悬肘。

这四个执笔姿势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不管他们具体的定义是什么,其根本的一个区别就是在于是否让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你看,枕腕是将腕部放在另一个手背上面,这个时候腕其实相对来说比较死,没有灵活性,但是足以应付小楷和中楷小字。但是具体到了大楷榜书甚至字型更大、书写联系更为紧凑的行草书的时候,就要把腕抬起来,这就是悬腕,如果悬腕不够,那就悬肘,如果悬肘还不够,那就要站起来悬肘悬臂书写,其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了腕部能最大限度的自由挥运。

其实,中国书法的奥秘,就这么多,也就这么简单,说来说去,就是腕部的一个锻炼灵活的问题。艺术的本质就是一定身体技巧的熟练掌握和一定人生思考和哲理性的突破的结合,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