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核心训练 > 正文

克勤核心训练

  1.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后两个是清太宗时创建的,主要是出于壮大军事实力的需要。蒙古八旗的旗制与满洲八旗一样,汉军八旗的旗色与满洲八旗相同,分别是:正黄、镶黄、正白、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镶黄旗的旗子在***旗上面镶上红遍,镶白旗的旗子就是在白色旗子上面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是在红色旗子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是在蓝色旗上镶红边。八旗最开始是军民合一的组织,战时出征打仗,平时主要从事生产。清军入关后,八旗逐渐脱离了生产,成为军事组织,八旗还可细分为京师八旗和和驻防八旗,这是按照驻防的区域来划分的,前者军队大多驻扎在京城周边,后者的军队分布在全国各军事重镇。虽然清朝后来发展出了一支主要由***组成的绿营军,但八旗军的待遇和地位远在绿营之上。八旗的最高长官是都统,官位从一品,也就是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

(八旗旗帜)

克勤核心训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狭义的八旗指的就是满洲八旗。它是在女真族的***组织—牛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由努尔哈赤在1601年创立,当时只有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共四旗,到后来随着领土的扩张和人员的增多,在1614年正式扩为八旗。在最开始的时候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蓝旗,但多尔衮统领的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随着多尔衮势力的扩张,于是在顺治初年逐渐形成了正黄旗和镶黄旗的上三旗地位。

(多尔衮)

上三旗都是由皇帝亲领,侍卫皇室的人员就是从这三旗中挑选。很多清朝皇室成员都属于镶黄旗,比如晚清著名的慈禧太后;正黄旗的人数是所有八旗里面最多的,总人口大约在15万左右,康熙时期的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正白旗则出了不少的文人,最著名的当属创作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曹雪芹。其余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统领,正红旗的人数是八旗中最少的,差不多有11.5万人,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近代文学家老舍等人就是属于正红旗。

克勤核心训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八旗铠甲)

清代的八旗制度发展到后来,***滋生,战斗力远不如绿营和后来居上的湘军、汉军。随着清王朝的覆没,八旗制度也随之消亡。

看惯了中国学者对清朝八旗制度的评价,我们来看看西方学者对八旗制度的评价。

克勤核心训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唯一一个跨越封建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朝代,所以中西方学者对清朝的研究极为感兴趣

西方新汉学开辟的历史战场也是以清朝历史作为突破口,也就是现在小有名气的“新清史”。

下面是美国历史教授盖博坚、欧立德、罗友枝的观点,代表着欧美学者最为主流的观点。

满洲人能够征服那些本民族以外的人,或至少凭借他们的军事力量也就是八旗兵与被征服者之间的隔离

社会在近代早期,世袭的军事等级制度并非不同寻常,清朝八旗的独一无二在于八旗士兵对清朝统治者的那种绝对忠诚。

与世界许多地区的部队不同,在八旗中服役的士兵从未背叛创造他们的朝廷,他们也从未利用满足生计的***去对抗朝廷的权威,研究清朝的成功必须首先从解释八旗的团结与忠诚开始。

这里提出两种观点。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会组织。它源于女***外出打猎时建立的“牛录额真”制(牛录、额真为满语,意为佐领和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把所属建州部的壮丁组织起来,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四个固山(以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固山,统7500人)。四个固山分别以黄、红、蓝、白色的旗帜为标志,一个固山即为一旗。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兵力日渐发展,1615年又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黄、白、蓝旗用红缘镶边,红旗用白缘镶边)。它们与原本的纯色正四旗合称八旗”。皇太极(清太宗)时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的首领是旗主。八旗兼有军事、生产、行政的职能,各旗成员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从征,即“出则为兵,人则为民”。此后,在八旗建制中其生产的意义日益缩小,军事的职能日渐突出

1644年清兵入关之后,八旗制度有了重要的变化和发展。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皇权,对八旗的排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因为奉皇帝为旗主,所以上三旗又号称“天子自将”,实际上是皇帝亲兵,皇帝的侍从也由上三旗的子弟担任。其余的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五旗称为“下五旗”,分属诸王贝勒、贝子,而他们每人所拥有的,只是一旗中的部分兵力,与早期的旗主大不相同。至雍正时,更是将原隶属于宗室诸王的下五旗的佐领(牛录一级的负责人),改为“公中佐领”,实际上将原归诸王统领的旗人收归中央***管理

八旗制度至此已成为纯粹的军事制度。清朝还存在着“抬旗”的制度。这是为提高宫中皇后和妃嫔的地位,拔高其家族出身的一种制度。清兵入关后,妃嫔一般来自八旗,其中既有满族八旗,也有汉军和蒙古八旗。康熙以后,皇后和贵妃的娘家在下五旗及其他民家的,多被提升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清末慈禧太后。她的家族叶赫那拉氏原本属于下五旗中的镶蓝旗,随着她地位的提升,后来被“抬”入上三旗中的镶黄旗。

清立国之后,作为外族入主中原的清统治者为了巩固***,建立和完善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此后八旗兵成为职业兵,用于驻防或征战。为了以较少的兵力实现对全国的有效控制,清******取了居重驭轻”、重点配置的政策:都城北京被视为根本所在,重兵把守,这里也是八旗的大本营;将一部分旗兵派往全国各地驻防,在当地与***分城而居,在军事重地还设置了将军、都统等实权职位,以监察地方军政长官总督、巡抚。最初,八旗兵的战斗力很强,但天下太平日久,八旗兵武备废弛,***的绿营兵逐渐成为清军主力。***战争后,八旗制度逐渐解体!

八旗制度是清***最基础的制度,所谓八旗,按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一个体制,旗人就是体制内人,大概就比较好理解了,咱们下面就简单说一下这个体制。

八旗制度是满人在关外的兵民一体的管理制度,脱胎于女***早期的猛安谋克制度。分为佐领、参领和都统***,佐领在满语里叫牛录,是最为基层的组织,相当于军队的连,因为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管理民事的机关,所以又类似于地方上的县、街道。随着满人的势力越来越壮大,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先是四旗变成八旗,之后又增添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到顺治的时候,形成了二十四个旗。

只要进入了八旗的人,就相当于进入了体制内,国家会给每一户家庭中的一位男丁按上一代的职务安排工作,婚丧嫁娶都有补贴,每个有职务的人,每月的饷银及俸米足够养活一家人。没有分配工作的人,还可以参加科举,一种是普通科举,但因为是旗人,名额比较多,录取就相对容易一些,另一种是只对旗人开放的科举,翻译科举,只要考的是满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

八旗当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分别,就是内务府和外八旗。内务府是上三旗,也就是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的包衣,因为上三旗是皇帝亲自统领,所以就把这些人统一安排了一个单位叫内务府,专门管理***一切生活问题。由于下五旗的包衣都分给了各王府,并不成体系,所以没有内务府这么成规模的单位。外八旗就是八旗里面非包衣的旗人,又叫正身旗人,也就和内务府旗人有了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