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核心训练 > 正文

反核心训练

  1. 面对变化,我们该如何培养“反脆弱”的能力呢?
  2. 为啥古代中国,反间计屡试不爽?

面对变化我们该如何培养“反脆弱”的能力呢?

脆弱:易碎易折,敏感,患得患失,神经,不坚强。

弱从心生,脆发体表。心懒惰,则弱。弱者,万事难成,半途而废。根在哪?就是自我的惰性。

上学的时候,给自己定了许多计划。结果,大家都有体会吧!惰性,最后让你母亲指着你说:看看人家的孩子

反核心训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创业工作的时候,惰性让你迷恋了享受,让你变得肥硕,步履阑珊。一点点成就,就懒得再去思考,就鸟尽弓藏。结果,革命尚未成功,躯体先倒下!

万事从小做起,修改惰性,坚持干好每一件事。心就不弱了,心不弱,表则强!


觉得三个方面把握即可。

反核心训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是保持情绪的冷静。保持情绪的冷静有利于对事物的真相更清醒的认识,而不是对其不理不睬,更不是自乱阵脚。要知道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结局,而且结局不一定就是最坏的。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二是分析问题的根源。到底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种原因可否改变?以现有条件能否改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取相应对策的。否则,我们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三是找到情绪的出路。不管是缺乏自信心,还是缺乏安全感,都是我们内心脆弱的表现形式。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为自己的思想的情绪找到疏解的出口,用一些事情改变自己不良的情绪。比如缺乏自信心,就想想做一些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体验成功。哪怕这件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也无所谓,关键在于能够让自己体验到自信:“我还不错”、"我能做到"等等。

反核心训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谢邀请。

变化是客观存在,所有人都必然会面对各种变化。所谓“脆弱”一般是指人的心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的控制能力较弱的现象。所谓“反脆弱”则与抗挫折能力或逆商有类似的地方。

如何提升逆商、抗挫折和反脆弱能力?

1、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2、看清问题的本质: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3、通过努力掌握一种生存的技能(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并不断提高之;

4、有意识地强化和培养自己的心理能力。

谢谢先生邀请!先生问:面对变化,我们如何培养反脆弱能力呢!要想解决脆弱的问题,就要了解脆弱,自古有述: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因为古时候的男人具备顶天立地的血性,当今社会男人早已经失去了血性,或许有人会说,军人具备顶天立地的血性,其实不然,具备顶天立地的血性只是极少数人,他们被人们尊为英雄

脆弱不可耻,男人也是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被情所伤、被人误解、被欺辱都会觉得委屈,正常的很,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点儿都不丢人,男人有时候真不如女人,西方有科学调查,如若将女人生孩子的痛苦放在男人身上,肯定会疼死一群男人,认清楚男人的脆弱,切不可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像个算盘珠子,那就很丢人;男人的阳刚之气是有缺陷的,刚者硬也,化解刚性的脆弱就要向水学习,学会水的柔性,刚柔相济修炼自己的韧性,减少功利之心,完善自我、创新自我、找到真我,活的有筋骨,像兰花一样有品。谢谢!祝健康平安!


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人脉,提高自己的财商。让人生成为复利的人生=知识复利+身体复利+财富复利+人脉复利+家庭复利。具体可以关注我的今日头条,查看人生复利法。

为啥古代中国反间计屡试不爽?

反间计,三十六计之一,在古代战争中大放异彩,许多战争形势的扭转都是依靠反间计完成

那么,在古代中国,反间计为什么能够屡试不爽呢?

我们先来看几个反间计失败的案例。



  1. 燕昭王礼贤下士,得良将乐毅,乐毅接连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想要离间燕昭王、乐毅君臣,甚至蛊惑时为太子的惠王,诬陷乐毅有谋逆之心。燕昭王勃然大怒,鞭打太子,并向乐毅赔礼道歉,乐毅深受感动,誓死为燕昭王效力。
  2. 乐毅的祖先乐羊,曾效力于魏国。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有人用反间计劝说魏文侯,将乐羊换掉。弹劾乐羊的进言,足足装了两大箱,但魏文侯不以为然,依旧将乐羊委以重任,乐羊也不负所望,消灭了中山国。

我们再来对比几个反间计成功的案例。



  1. 同样是乐毅,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惠王记恨乐毅,而乐毅又久久不攻下即墨,田单又派人离间燕惠王和乐毅。有人告诉燕惠王,乐毅想要自立为齐王。燕惠王不满,要求召回乐毅,乐毅自知惠王居心叵测,逃去了赵国,而田单也因此成功收复齐国全部城池。
  2. 项羽有谋士范增,屡屡击败刘邦,让刘邦头疼不已。刘邦向陈平请教,陈平便以反间计除掉范增。陈平买通楚军散布谣言,说亚父范增没有被封王,心存不满,想要和汉王刘邦联合。之后,项羽使者来到汉军阵营,陈平故意撤走美味,用粗茶淡饭招待了楚国使者,并说,我以为你们是亚父范增的人,原来只是项羽的人。项羽知道后,不再信任范增,范增生气之下,决定告老还乡,结果死在途中。

我们总结一下反间计能够得逞的原因吧。



  1. 燕惠王之所以换掉乐毅,除了昏庸,更多的是乐毅功高震主,而且从表象看已经没有多大作用,毕竟齐国只剩两座城池便会灭国。
  2. 而燕昭王时,情况不同,燕昭王需要依靠乐毅来一雪前耻。乐羊也是如此,魏文侯需要乐羊来讨伐中山国。
  3. 反间计多用于敌方占优势的情况下,若敌方本身处于劣势,那么反间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君王怎么会将自己的救命稻草推开呢?
  4. 反间计得以实施,也许并不是君王的过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领兵在外,拥兵自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这也是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一种间接原因吧。

《反间计》出自于《三十六计》之一。所谓的三十六计指的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而“反间计”利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以谎言来诱使对方中计,并且信以为真。正所谓“真作***时,***亦真”。这就是反间计的魅力之所在。反间计之所以在古代屡试不爽,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信任的原因。信任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任何人都不敢保证的东西。也难怪每每会有人因此而中计。这也是为什么反间计被人多数人所运用的原因。简单!高效!

小说《三国演义》想必大家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三国演义》之中就有涉及到周瑜的反间计的使用。书中讲到,刘表死后,蔡瑁拥立刘琮为继承人,之后又大力劝其降曹,并杀掉进忠言的李珪。降曹之后,由于蔡瑁善于水战,并且善于编练水军。所以被曹操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替曹操训练水军准备南下江东。同样深谙水战的周瑜自然知道老对手蔡瑁的厉害。于是周瑜设反间计,利用前往东吴刺探军情的蒋干,向曹操献上蔡瑁和张允阴谋反叛的报告,曹操一时没有分别其真伪,就召唤蔡瑁、张允二人前来询问,蔡瑁、张允二人还没搞清状况就被曹操给杀了。后来曹操才知道中计,但为时已晚。蔡瑁及张允被曹操误杀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使之没有一个善统水军的将领,同时也令荆州军团的忠诚度减低。一条简单的反间计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

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赵国也因为反间计被灭。历史上秦灭赵之战时,秦国大将王翦率领大军攻打赵国,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领举国之兵对抗王翦大军。李牧身为和王翦齐名的战国名将,其能力自然不俗,王翦也知道李牧不除,赵国难灭。所以王翦就想到了使用反间计除掉李牧。王翦派奸细潜入赵国后,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本身就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秦国大军压境,赵王早已成为了惊弓之鸟,当他听到谣言后,也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后,知道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并且为了赵国的江山社稷考虑,就拒绝接受命令。这么一来赵王就更害怕李牧了。所以干脆设计杀死了李牧。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军心大失,民心大失,仅仅三个月后就被王翦所灭。

同样反间计,实际上秦国之前在赵国身上用过一次了。而且非常的成功。第一次被反间计陷害的倒霉蛋就是李牧的战友,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大将廉颇。长平之战期间,秦军势大,赵国军队处于劣势,所以廉颇正确地***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士兵坚守不出,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军一看廉颇这么难对付,所以就使用了反间计。秦国派奸细到赵国宣传,秦国怕赵括而不怕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赵括全面废除了廉颇的防守政策,结果导致了后面的长平之战大败,四十余万大军尽皆被坑杀。赵国两员大将廉颇,李牧都栽倒在反间计上,可见“一招鲜吃遍天”还真是至理名言。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