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息传媒滞后,“避讳”的事代代相传,很神圣。
就在我的祖父母时期,老辈人说怎样怎样,好像是“敕令”,你必须“避讳”,不敢“越界”。
小时候,经常被派去替大人们跑腿,给坐月子的邻居家送鸡蛋、红糖或面条等之类的礼物。那时,只听老人们说,带着“红”或“白”不进产妇的屋子里去,说是“怕冲”,给人家“冲了喜”,不但人家不感谢你送的礼物,还要把一些病灾之类的“恶事”,归结到你头上,是你的不“净”,给人家带来的灾难,甚至会成了仇家。
到现在为止,我也没彻底弄明白,这“避讳”的真伪到底是否“灵验”。
在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最高权威,一切向***看齐,做任何事情都要围绕着皇帝转,看着皇帝的喜怒哀乐过日子,避讳的核心是维护皇族的尊颜,达到一切为我皇室独尊的目际。
但是,避讳不等同于迷信,迷信只要是人,不管高低贵贱都在做,避讳专对对象是普通下级和普通百姓,就有君臣父子的等级区别,避讳是古代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当然在古代对家里长辈的名子也避讳,这样就形成了下级避讳上级,晚辈避讳长辈的避讳规矩,人家都避讳了,你不避讳,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你。
古代的避讳有多重要,如果没注意后果很严重吗?
一,没有注意避讳的后果,看针对的是谁,我自已的名字有一个字,跟我一个唐姑名字有一字重了,应为当时没住在一起,疏忽了,人家莫名其吵的都跟我们家断交了,才弄明白是怎么会事,不得已还是改了,看看严重不严重,普通百姓尚切这么讲究,应该知道不避讳官家有多历害了。
二,如果避讳到官家,或者***的话,那可是要杀头坐牢的,代价是让人承受不起的,最典型的是清朝的文字狱,不知道冤死了多少人。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儒家文化讲究高低分明、尊卑有序,为长者讳,为尊者讳,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最主要是帝王讳,作为最高终治者,皇帝的称号,姓名,还有谥号,都是普通人不能提及的,就有下狱甚至丢脑袋的危险。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写到或讲到“虎”,都得改为“猛兽”,或改为“武”。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后,“世”字、“民”字都必须回避,“为民作主”需改为“为人作主”
《唐律》禁食鲤鱼,违者打60扳子。唐朝皇帝自以为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李、鲤同音,吃鲤就是吃李。鲤鱼也不让叫鲤鱼,改称“赤鯶公” (“鯶”音“涣”)
另外还有长辈的名姓,还有孔孟老庄圣贤都需要避讳,更有甚者,有些跋扈的官员甚至下令让属下和百姓避讳自己,历史上有个叫田登的官员,下令不许别人写或者叫自己的名字,所以下属在替他颁布法令的时候只能写“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
唐朝李贺因父名晋肃,不敢应进士举。唐代冯宿父名子华,朝廷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他以避讳不予接受。贾曾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以父名忠一再推辞,朝廷只得另外安排。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大家已经不需要刻意避讳了,说话写文章也畅快很多!
谢邀,古代避讳有多严重,如果没注意,后果严重不,就这个问题,古代避讳的事很多,看分什么事了,有的事该避讳的没有避就很严重,有的也说不上,比如历史的“文字狱”后果就很严重,提及皇帝名讳,当然古人就一般人也称“字”不呼名,这也是避的。古代皇帝官员出行,这也的避,不然冲撞了,轻则挨揍,重则当刺客给办了。这都是古代避讳没注意后果很严重的的避讳。
还有就是民间的避讳,这个后果严重不严重,自己掂量的看,如过年和整个正月,避讳说脏话和骂人,说是会长口疮,本命年的在过年正月不能动刀切,不能做针线,这可能类似于“巫蛊”的说法。不能进刚生孩子产妇的房。不能主动借人药壶。外人不能撞到死人入敛,丧事不能大声嘻笑,出殡不能唤活人名字,埋人填土不能用脚蹬铁锹,完事返回不能回头看。等等等等。总之古代避讳的多了,一般后果严重的是牵扯到皇事官家。至于民间避讳,按现在社会信仰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rbw.com/post/2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