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非常有感:首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民俗艺术就是我们的国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符号。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很多古老的技艺都在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
所以我认为首先在国家层面给予这些遗传大量的曝光机会,多做宣传;多设立一些非遗和民俗艺术工作室等,招收一些有志向投入这项工作的人,且不拘泥于年龄,地域等。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非遗和民俗的传承者敞开大门,多吸收一些学徒。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想学习这些古老的东西,其实是他们不了解这些遗产和价值性。
其实很多传统手工业是需要大量的耐性在这上面的,这是对人的品行的考验。如果有这个机会我很想再学习这些非遗和民俗艺术!!!
文化能够传承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受众。古往今来,断绝了的文化,不是没有传承者,而是缺了大范围展开传播并来维护滋养这番文化的人。另外,一方文化能否得到好的传播传承,与社会发展时代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成立的基本因素,还是人,有人需要,自然会有传播传承,没人需要,你再怎么去保护去发展,终究会走向没落。所以说,想让传统文化得到保护性的传播发展,第一,你得挖掘梳理出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让大家了解并认识它。第二,文化的传承者只是小部分人,而传播者是大部分的受众。找到你文化的受众,扩大传播范围和需求,让更多人自愿去传承的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延续。
给你一个建议:去联系一个叫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的单位,那个是专门为物质非物质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梳理、研究、记录,然后进行保护传播的一个单位。他们会告诉你,你这个文化怎么去传承发展。
感谢邀请
现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能慢下来去做老祖宗留下来的事的人也已经不多了
不光是不愿意,天分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现在学习很多高超技艺的地方少,个人觉得现在学费高也是一个方面
建立自发或者公益性质的团建活动,先来看下米粮屯高跷的背景以及以前传承的方式借鉴。
米粮屯高跷是北京市的传统民俗文化。源于清乾隆年间创建的“同乐高脚会”,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已被列为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是一帮穷人组织这么一个会自娱自乐,因此定名为同乐会,会有会规,三十几名会员每人发一面三角“会”字旗,持旗参加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四爷的传授下,会员们苦练基本功,几年下来,同乐会的高跷在周边十里八村小有名气,闻得锣鼓声大家都知道是同乐会的高跷又在演练活动了。
米粮屯高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清朝乾隆年间创建以来,就以独特的民间表演方式享誉京城,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中间虽有断续,但经近年挖掘、整理恢复活动以来,也广受群众的欢迎。现凭借着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作特点,于2006年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避免其逐步淡化及消失,应积极继承和发扬“米粮屯高跷”技艺高超的表演技法和传统风貌。
1,挖掘、培养、扶持现有的“米粮屯高跷”技艺传承人。
据传,米粮屯“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有“夜叉探海”、“苏秦背剑”、“蹲裆”、“弹跳”、“怀中抱月”、“鹞子翻身”、“蝎子摆尾”、“挟麦个”、“端盘子”等绝活。现应凭借物质文化遗产立专项保护,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积极挖掘、培养、扶持现有的“米粮屯高跷”技艺传承人。
2,利用现有***,进行积极宣传,重点保护,多途径向社会展示。
利用好现有的“米粮屯高跷”群众文化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向社会展示“米粮屯高跷”自然风趣,争取社会各方面人士为“米粮屯高跷”项目不断注入活力。每逢国家节***日等集体活动,把“米粮屯高跷”作为固定的表演项目,在主要街道或广场进行米粮屯高跷表演, 增添传统的节日氛围。在表演技法、人物设置、音乐伴奏上保持传统风貌,积极向社会展示“米粮屯高跷”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和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rbw.com/post/2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