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优势有很多通俗的解释,前人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查阅了一篇专业性较强的文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王冰等在《植物学通报》2006年第5期中详细阐述了顶端优势及其激素调控原理,主要内容如下:
高等植物通过调节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的活性建立地上株型系统, 分生组织的活性受环境信号、发育阶段和遗传因素的综合调控, 植物激素参与这些信号的整合。顶端优势是植物分枝调控的核心问题, 而生长素对顶端优势的形成和维持发挥关键作用。高等植物株型形成, 包括植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株形态相关器官的发生, 尤其是指分枝、叶片和花器官的形成、形状与着生位置等。植株形态结构上的多样性依赖于由节、叶片及次生分生组织构成的植物发育单位的数目、形成时间和发育命运。次生分生组织的活动产生主茎上的侧生器官, 其发育受到植物内在遗传因素、所处发育阶段及外界环境信号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综合调控使植物具备了发育可塑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植物激素处于诸多调控信号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中心, 它们在植物株型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主茎顶端生长点的活动比较活跃, 而侧芽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这种顶芽抑制侧芽生长发育的现象被称为顶端优势。通过经典的打顶实验以及对诸多顶端优势丧失突变体的研究, 发现生长素是顶端优势形成的重要调控物质。在植物地上部分, 生长素主要在茎尖及幼叶合成, 通过向基性的极性运输到达效应部位发挥作用。遗传发育信息和外界环境信号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代谢、极性运输和信号转导调控植物发育。近年来, 对拟南芥、水稻、豌豆、矮牵牛、马铃薯和玉米等模式植物和农作物中株型异常突变体有了深入研究, 丰富了对生长素控制植物株型机理的认识,内源生长素含量升高是突变体顶端优势增强的原因。
顶端优势,就是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情况。大多数植物都有顶端优势现象,但表现的形式和程度因植物种类而异。顶端优势强的植物,几乎不生分枝,如向日葵的许多品种。番茄等植物顶端优势弱,能长出许多分枝。灌木顶端优势极弱,几乎没有主茎与分枝的区别。多数植物属中间类型,如稻、麦等。
顶端对侧芽的抑制程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弱。因此对下部侧芽的抑制比对上部侧芽的轻。许多树木因此形成宝塔形树冠。顶端优势强弱与表现方式的不同,造成植物生长姿态的差异。顶端优势在匍匐茎、块茎、球茎、鳞茎和根的生长上也有明显表现。顶端优势的强弱随植株年龄而变化,同时受营养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幼龄植物顶端优势强,老龄时减弱;光强过低,土壤通气不良或水分亏缺,顶端优势增强;氮素供应充足,顶端优势减弱。
如草本植物向日葵、麻类、玉米、高粱、甘蔗等,顶端优势非常明显,分枝少而小;木本植物杉树、桧柏等的顶端优势也明显,树冠呈宝塔型,所以需要剪枝。如水稻、小麦等植物的顶端优势很弱或没有顶端优势,可不用剪枝。
非常感谢头条邀请我回答这个题目。顶端优势这个名词我想大家都曾耳闻,这个名词的本意是指植株顶芽的生长发育优先于侧芽的现象,人们常常根据顶端优势原理,来调节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谋求获得高产或者美观的形状。当然现在顶端优势原理不仅仅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管理中也有所涉及。目前植株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呼声最高的应该就是生长素抑制理论,这个理论早在1937年就有科学工作者提出,这个理论最主要的依据也就是外界加入的生长素能够起到抑制侧枝生长的效果。
植株自然界中,大多数植株都具有顶端优势的现象,植株顶芽的发育优先于侧芽,且常常因为顶芽的生长而使得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在去掉植株侧枝后,植株的顶端优势会更加突出,而在摘心打头去顶后,植株的侧枝将得到更好的发育,这就是植株的顶端优势原理。当然,不同的植株种类,其顶端优势的强弱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些植株的顶端优势本身就较弱,容易分生侧枝,如番茄、茄子等作物,很容易分生出侧枝,尤其是番茄植株,要严格按照种植计划、留果穗数、上市时间,对侧枝和顶芽进行适时处理。而与此相对,有些作物的顶端优势天生就比较强,向日葵、水稻、玉米、小麦等植株,基本不需要进行侧枝处理。
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花卉、果树的生产中,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非常普遍,扳杈、摘心、打顶、修剪、整枝等等物理方法在番茄、苹果树、桃树、梨树等蔬菜、果树上有着诸多的应用。同时,菊花的繁育与茶树的修剪也常常利用顶端优势原理来改善株型,促进生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rbw.com/post/2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