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身计划 > 正文

山阳县全民健身***

  1. 清朝知县可以直接提拔为知府吗?

清朝知县可以直接提拔为知府吗?

说到清朝知县是否可以直接提拔成知府,我可以明确的告知答案,不可以,毕竟知县是清朝基层官职,正七品,距离清朝中层官员正四品知府级别上差的不是一级两级,当然,也有特例,破格提升的情况出现,下文中我们来仔细分析个中缘由!


一,清朝知县简介以及知县与知府的差距

1.在清朝,知县作为朝廷最基层最贴近民生的官职,设置为正七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品芝麻官“,因此知县其实就是最低一级行政的区划,知县管理一县的军政事宜,既有”上马管军,下马官民“,由于知县直接面对民众,审理诉讼,办理案件,因而清正廉明的知县会被群众呼为”青天大老爷“。

山阳县全民健身计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在清朝,地方官每三年考核一次,而知县这个职位距离知府相差好几级,我们来推算,即便是某知县在基层政务合格,深的民心,也必须一级级上考,而且更多的是,某知县平级调动到其他县继续任职历练,因此,作为地方官主官知县,想要擢升为知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办到,有很多知县,在知县任上做了很多年,调来调去也未曾提拔的也大有人在。


3.由于知府在清朝官制中属于中层地方官员,打个比方,如果知县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基层县一级单位的话,知府,就属于我们现在市一级单位,一府所辖几个甚至十几个县,因此,知府的任用考核甚为严谨,他们要考虑其是否科举出身,有没有六部堂官督府举荐等等。


二,从上面几条可以看到,作为最基层的知县想要直升知府是非常非常的难,当然还是有特例,我们看看有哪些直升的特例呢?

山阳县全民健身计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知道,知县直升知府属于破格提升,正常的知县想要混成知府,没有十多年磨练是出不来的,当然有特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或者自身能力突出的官员是可以破格提升的,我们举两个事例:


1.晚清名臣左宗棠
左宗棠举人出身,因为多次参加会试不中,又不愿屈就当一个笔帖式或书记官,所以不愿出仕,直到太平军进攻湖南,左宗棠才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辅佐。咸丰三年,左宗棠因防御湖南有功,才被提拔为知县,并加同知衔。随着张亮基的调离,左宗棠便辞职回家,是金子总会发亮的,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清朝***大佬曾国藩得知左宗棠的能力惊人,特意写信请左宗棠出山,并且直接向皇帝举荐任左宗棠为知府,虽然事后左宗棠婉拒,但是只要左宗棠同意,知府之位是跑不掉的。


2.清朝孙诏成,甘肃省武威人,于康熙五十一年考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雍正继位后,孙诏成被任命为知县,主官一县事务,事有凑巧,孙诏成刚到县令任上不久,便碰上了雍正皇帝去盛京老家的清东陵祭拜先祖,雍正身边的太监们好不容有次出宫机会难免会狐***虎威敲诈勒索一下地方官员,这个在当时也是再正常不过,没想到偏偏碰上的就是耿脾气的孙诏成,面对勒索坚决不给,太监们便好好羞辱了孙诏成一番,忍无可忍的孙诏成彻底恼怒了,喊来衙役***的打了太监们一顿,此事可不是小事,雍正皇帝身边的太监都敢打,等待孙诏成可没什么好果子,没想到雍正帝亲自召见了孙诏成,并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孙诏成非但没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还官升***成了正四品宁波知府。

山阳县全民健身计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结语:一般而言,知县直升知府是非常难得,毕竟知府是清朝中层主官,任用条件苛刻,没有相当能力很难擢升,况且知县距离知府不仅仅差一个字,而是差很多级,但是还是有特例,就像我上文举例一样,只要有能力,或者说敢于谏言,遇到开明的君王,破格提升,破格录用,也是很正常的。我是唯恋无名,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

首先要说的是清朝的官员制度。清朝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文官知县是正七品,知府是从四品。

按照正常情况,从知县到知府需要一级一级的往上升。不过以下几种情况例外:

1捐官:所谓“捐官”,其实就是***合理合法的公开买卖官员职位,每个职位明码标价。一般国家财力不支,国库空虚的时候就会组织“捐官”。这个制度不是清朝独有,汉武帝时期就有了,不过那会儿买卖的不是官位,而是爵位。乾隆三十几年,花13300两白银,就可以做知府,无论你官职多低,到了光绪二十六年,这个价格变成了3830两白银。

2.立功:只要功劳够大,封王都有可能。即便是在满清入主中原、满汉势如水火的清初,也有***封王。吴三桂封平西王、尚可喜封平南王、孔有德封恭顺王、耿精忠封靖南王。跟别提区区的连升***了。清河县令吴棠抗击太平天国,守城有功,升为徐海道远(正四品),之后又连升***,迁升为江宁布政使(从二品)。

3.皇恩:在清朝,皇权已经达到至高无上,无法制衡,高度集权的地步了。所谓的“军机处”,只是“跪录”皇上旨意的地方了。只要皇上点头,招个驸马封个王爷都不是事儿。

是可以直接升任的,但是困难重重。

清朝知县每三年评估一回,也就是进行相应的考核,相当于现代的绩效考核,以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知县的级别虽低,但很多方法能获得升迁。

如果上升京官,可以就任都察院都事、六部主事、銮仪卫经历、太常寺博士、都察院经历、通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中书科中书、兵马司正指挥。

如果晋升为地方官员,也有外省通判、盐运司运副、京府通判、府同知、京县知县、直知州、隶州知州、知府。这里就提到了知府。

对于知县来说,可以直接晋升为知府,那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知府是清朝的中层官员,四品大员,升迁后,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去磨砺。

清行政区是省府州县为级别的,知县与知府,这属于上下级关系。一个知县升任到知府,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在实际中,这是很难的,受多种因素影响

虽然国家用相同的标准评估知县,可在不同的辖区,对评估和仕途发展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清朝将地方州县划为“冲、难、疲、繁”四种情况。评价的字数越多,治理难度越大,委派任命的地方官员就更优秀。如果得到四字评价,当地办事处被称为“最要缺”; 三个字的评价,是“要缺”; 这个词的评价,是“中缺”; 一字或无字,那就是“简缺”。

“要缺”或“最要缺”的知县职位,常常是地方督抚从同级“简缺”知县中选***。如果不是平级调动,对于“要缺”或“最要缺”的知县,地方督抚还要上报朝廷。

换句话说,对于“简缺”的知县来说,即便政绩考核合格,也不一定会直接升任知府,可能会调到“要缺”继续担任知县,同级调动。如果是在“要缺”或“最要缺”磨砺过的知县,直接选拔几率更大一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每一个绩效考核优秀的县官,都可直接晋升为知府。有可能会被调移到其他县继续体验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