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自汗的治疗办法,就是选择补气止汗的办法治疗,有歌诀说:“气虚自法黄芪好”,因此气虚自汗的病症,就选择以黄芪为主要药物的配方进行治疗,比较有名的药方,是玉屏风散,本方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本方不只是治疗气虚自汗的病症,对于预防感冒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气虚自汗的病症,可以选择中成药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的药物可以用补中益气丸加玉屏风散这两个药物同时配合在一起服用治疗,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用补中益气丸补气,用玉屏风散或是颗粒止汗,共同达到即可以补气又可止汗的作用,一举两得。
这个问题我也不大懂,但是我知道多少就给你说多少,给你作参考。一个人的身体好坏,中医理论上来讲;阴阳平衡,阴气十足也不好,阳气十足也不好,二者要统一。我觉得你心气虚损,不断的时间出汗,这就是典型的阴气十足,身体湿气重,身体亏损,肝脾肾虚弱,阳气少,这个不要紧的,没事的。你到医院看中医门诊,医生给你搭脉,他们会给你配中药,吃上三个月疗程,那么你的身体马上会恢复正常,在补上营养,大告功成,喜笑颜开。
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宜益气养血为主。
治疗多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心气虚证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
心气虚证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其证属虚,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可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极易造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发生。
[2] 心主血脉,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若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血流不畅;心气不足,神失潜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脉治》说:“……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故本证是以血运迟缓,心神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前文已述,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亦虚,形成心肺气虚证。
护理
1.精神及生活护理较为重要,要使病人克服急躁、惊恐、焦虑的不良情绪。病人居处的环境应安静,严禁喧哗,且应空气新鲜,干净舒适,以保证病人能安静休息。
题主的提法略微有点问题,心气虚损实际上指的是心阳虚,心阳虚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自汗。
自汗是指: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自汗的主要原因有: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
解释心气虚和自汗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从中医的认识论出发。
中医认为,汗液的输布是由【卫气】来决定的,卫气强健,则汗液正常;卫气统摄无力,则汗液代谢失常,也就是产生了自汗。
而卫阳不固则是由于心气不足引起的。【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水谷精微在心脏赤化后形成了血液以及各种气,如中气、卫气……
从以上的逻辑可以见出:水谷精微之气→心气赤化→中气/卫气→控制汗液代谢
在这个功能链上,心气是很重要的一个中间环节。
以上,不难发现:心气虚则卫气不固,卫气不固则自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rbw.com/post/17079.html